PM2.5监测:80%以上设备是国外技术产品

多地持续雾霾让PM2.5再成直播主角,国产设备商摸索市场份额

  “你知道世界上什么距离是最远的吗?”13日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郎永淳在一场媒体联谊会上发问自己的搭档并自答,“那就是咱俩走在王府井大街上,我拉着你的手,却看不到你的脸!因为北京的雾霾实在是太重了。”

  截至当天,京城已经连续3天遭遇空气质量六级污染,大部分区域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更是一度达到极值500。而在12日,北京PM2.5指数也濒临“爆表”。连日来,包括上海、广东等省份在内的多地也持续出现雾霾天。PM2.5再成公共热词。

  作为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是一个英语缩写和数字的结合,PM表示Particulate Matter即颗粒物,2.5则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直径不到头发丝粗细1/20的PM2.5拉动的却是至少20亿元的监测设备市场。和雾霾中摸索前行的车辆一样,国内众多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商也开始在这个行业蓝海试水,不时泛起几朵“去进口化”的浪花。

  “净化”监测

  我国中东部地区13日继续陷入严重雾霾之中。新华社报道称,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空气污染。当天下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乘坐高铁从苏州一路北上前往北京,驶离济南站便立马钻进了浓雾之中。而在此之前,窗外还是艳阳高照。

  事实上,大雾从10日夜便开始笼罩京城,13日上午,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预计13日白天北京平原地区将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空气污浊。”

  珠三角同样出现PM2.5大范围超标,据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至12日18时,珠三角6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有49个出现PM2.5超标,占全部站点的79%。根据上海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提供的数据,截至13日20时,PM2.5的24小时均值浓度为65.7微克/立方米。

  对于这类细微到足以钻进胸肺的污染物,环保部门监测和发布技术的升级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

  从2011年年底开始,一些地方雾霾的频发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民间空气监测热受到舆论关注。当时,在环境部门例行通报的空气质量报告中,PM2.5尚未包括在内。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曾表示,PM2.5放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是解决灰霾等环境管理的需要。

  2012年2月29日,环保部和质检总局公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称《标准》),首次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根据《标准》增设的PM2.5浓度限值,24小时的平均浓度是75微克/立方米,年平均限值是35微克/立方米。

  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办公室主任蒋大和告诉本报记者,自国内发布PM2.5数据以来,他一直关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日发数据,“发现了一些规律”。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大气中的PM2.5有22%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17%源于煤炭燃烧,如电厂、锅炉排放;16%源于扬尘。蒋大和说,燃煤的影响堪比汽车尾气。在南方一些城市,电厂脱硫做得比较好,而且不存在集中供暖问题,而在北方一些省份,煤矿、钢厂、火电厂比较多,加上冬季供暖,空气污染就会更加严重。

  作为《标准》实施的第一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开展PM2.5监测。今年1月1日起,这些区域以及各大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共74个城市开始整点滚动直播当地PM2.5监测数据。以上海为例,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每个小时都会更新PM2.5的数据。

  目前经环保部认定的上海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国控点)共十个。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向本报记者介绍了数据从监测到发布的过程。在各个监测点,自动监测仪器24小时采样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平台,在系统提醒纠错之余,数据审核人员每天还会定时对数据进行人工审核,经过审核后的数据用于日报数据的生成,并最终用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整体评价。

  采集的数据通过审核后,生成每个站点以及全市的平均值;根据国家标准,系统最终把监测数据转化成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发布到各个媒介平台。伏晴艳说:“评价系统非常复杂,每个数据都要重新计算,对应每一种污染物,将浓度值转化成每一小时的AQI值都对应不同的计算公式。”

  将不同污染物的浓度转换为AQI是为了让公众更为直观地了解空气质量状况。作为评估空气质量状况的一组数字,中国AQI指数的评价标准跟国际是接轨的,包括优(绿色)、良(黄色)、轻度污染(橙色)、中度污染(红色)、重度污染(紫色)、严重污染(褐红色)等六种评价类别和表征颜色。AQI的数值越大、表征颜色越深,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

  暗战市场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曾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内要建设近1500多个PM2.5监测点位,前期投入将超过20亿元。

  赛默飞世尔(TMO.NYS)中国环境仪器商务总监周晓斌告诉本报记者,设备销售的爆发式增长是从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一直持续到第四季度。

  “据我们统计,全国范围内2012年安装的量大概是1000多台。”周晓斌说,涉及范围不只是上述74座城市。

  作为一家美国公司,赛默飞世尔2007年开始在中国销售PM2.5监测仪器。

  “现在安装的仪器中,80%以上是国外技术的产品。”周晓斌说,PM2.5的密集监测启动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快速的过程,从2011年冬天北方空气污染严重引发PM2.5问题,到2012年二季度开始集中采购,中间只有大概一个季度的时间,而一台仪器的研发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国外以美国为例已经大规模安装了,它们的研究已经有5~10年的过程,在技术上比较成熟,有大的优势。”他分析,2012年,国内PM2.5监测设备市场爆发式增长,未来的1~2年内,还是会有一个较高的销量。

  业内人士按照国内现有监测点的数目来计算,预计2012~2015年内,国内将有3000多台的需求量。

  “国产价格在10万以内,进口设备达到30多万。平均一台设备价值20万,大概是6亿的产值。”周晓斌算道。

  这是一个让国内企业无法忽略的市场。事实上,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先河环保等“空气概念股”已经引发了投资者的躁动。

  先河环保2012年半年报称,受益于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的逐步落实以及空气PM2.5及其他新增参数扩项工作的快速开展,公司业绩实现增长。同期,营业收入超过6700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872.6万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7.86%和4.93%。

  周晓斌预计,未来国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会不断提高。

  一位国内PM2.5生产设备企业的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这次华北的(PM2.5建设设备)‘爆表’,河北都是我们的设备,从数据来说跟国外比基本上没有大问题,而且现在都是实时报数,可以看出来,我们的设备能够经得起考验。”所谓“爆表”,就是检测设备的指标达到或超过了最大允许范围。

  这位负责人称,今年国产设备市场份额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这要看国家的投入,希望未来会向国内产品倾斜。”

  在一些本土企业期待“去进口化”的同时,赛默飞世尔这样的海外企业却在加速本土化。

  周晓斌说,从2013年开始将在中国生产仪器设备,比成本更大的考验是更快的交货时间。他说,要生产适合中国的产品。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因地制宜。有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已引进的一些国外企业设备,由于缺少关键性的配套装置,检测出来的数据其实并不真实。

  目前主流PM2.5监测技术包括β射线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前者的仪器必须加装动态加热系统,才能满足测试的参数指标要求。但本报记者获悉,国内引进的一些PM2.5监测设备,缺少这些加热系统。

重庆安正计量检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09059号